中医书经典 /

卷11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

1. 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 。下之,利不止。

2. 厥阴中风,脉微浮为欲愈,不浮为未愈。

3. 厥阴病,欲解时,从丑至卯上。

4. 厥阴病,渴欲饮水者,少少与之愈。

5. 诸四逆厥者,不可下之,虚家亦然。伤寒,先厥,後发热而利者,必自止。见厥复利。

6. 伤寒,始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,凡厥利者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为除中。食以素饼,不发热者,知胃气尚在,必愈,恐暴热来,出而复去也。後日,脉之,其热续在者,期之旦日,夜半愈。所以然者,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与厥相应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後三日脉之,而脉数,其热不罢者,此为热气有馀,必发痈脓也。

7. 伤寒,六七日,脉迟,而反与黄芩汤,彻其热,脉迟为寒,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,腹中应冷,今反能食,此名除中,必死。

8. 伤寒,先厥後发热,下利必自止,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其喉为痹。发热,无汗,而利必自止,若不止,必便脓血。便脓血者,其喉不痹。

9. 伤寒,一二日至四五日。厥者,必发热。前热者,後必厥。厥深者,热亦深,厥微者,热亦微。厥应下之,而反发汗者,必口伤,烂赤。

10. 伤寒,病厥五日,热亦五日,设六日当复厥,不厥者,自愈。厥终不过五日,以热五日,知自愈。

11. 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

12. 伤寒,脉微而厥,至七八日,肤冷,其人躁,无暂安时者,此为藏厥,非为 厥也。 厥者,其人当吐 。今病者静而复时烦,此为藏寒, 上入其膈,故烦。须臾复止,得食而呕,又烦者, 闻食臭出,其人当自吐 。 厥者,乌梅圆主之,又主久利。

  • 【乌梅丸方】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乾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(炮去皮) 蜀椒四两(出汗) 桂枝六两(去皮)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
    上十味,异捣筛,合治之,以苦酒渍乌梅一宿,去核蒸之,五斗米下,饭熟, 成泥,和药令相得,内臼中,与蜜,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饮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,滑物,臭食等。

13. 伤寒,热少,微厥,指头寒,默默不欲食,烦躁。数日小便利,色白者,此热除也,欲得食,其病为愈。若厥而呕,胸脇烦满者,其後必便血。

14. 病者,手足厥冷,不结胸,小腹满,按之痛者,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。伤寒,发热四日,厥反三日,复热四日,厥少热多者,其病当愈。四日至七日,热不除者,其後必便脓血。

15. 伤寒,厥四日,热反三日,复厥五日,其病为进,寒多热少,阳气退,故为进也。

16. 伤寒,六七日,脉微,手足厥冷,烦燥,灸厥阴,厥不还者,死。

17. 伤寒,发热,下利,厥逆,躁不得卧者,死。

18. 伤寒,发热,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,死。

19. 伤寒,六七日,不利,便发热而利,其人汗出不止者,死,有阴无阳,故也。

20. 伤寒,五六日,不结胸,腹濡,脉虚,复厥者,不可下,此为亡血,下之则死。

21. 伤寒,发热而厥,七日,下利者,为难治。

22. 伤寒,脉促,手足厥逆者,不可灸之。

23. 伤寒,脉滑而厥者,里有热也。白虎汤主之。

  • 【白虎汤方】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(碎绵裹) 甘草二两(炙) 粳米六合
    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汤成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24. 伤寒,手足厥逆,脉细欲绝者,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主之。若其人内有久寒者,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主之。

  • 【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方】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(去皮)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(劈 ) 人参三两 附子一枚(炮去皮破八片)
    上九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  • 【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】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当归三两 附子一枚(炮去皮破八片) 木通二两 桂枝三两(去皮)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大枣二十五枚(劈)
    上十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,和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25. 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复下利,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。

  • 【四逆汤方】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乾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(生用去皮破八片)
    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若强,可用大附子一枚,乾姜二两。

26. 大汗,若大下利而厥逆冷者,四逆汤主之。

27. 病人手足厥冷,脉乍紧者,邪结在胸中,心下满而烦,饥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当须吐之,宜瓜蒂散。

  • 【瓜蒂散方】瓜蒂 赤小豆
    上二味,各等分,异捣筛,合纳臼中,更治之。别以香鼓一合,用热汤七合,煮作稀糜,去滓,取汁,合散一钱匙,温顿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加,得快吐乃止。诸亡血、虚家,不可与之。

28. 伤寒,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当服茯苓甘草汤。却治其厥,不尔,水渍入胃,必作利也。

  • 【茯苓甘草汤方】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(炙) 生姜三两(切) 桂枝二两(去皮)
    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三服。

29. 伤寒,六七日,大下後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咽喉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人参附子汤主之。不差,复以人参乾姜汤与之。

  • 【人参附子汤方】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乾姜二枚(炮)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
    上六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纳胶烊消,温服一升,日再服。
  • 【人参乾姜汤方】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乾姜三两 桂枝二两(去皮) 甘草二两(炙)
    上五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去滓,温服,顿服。

30. 伤寒,四五日,腹中痛,若转气下趋少腹者,此欲自利也。

31. 伤寒,本自寒下,医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,麻黄升麻汤主之。若食入口即吐,乾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。

  • 【麻黄升麻汤方】麻黄二两半(去节) 升麻一两 知母一两 黄芩一两半 桂枝二两 白术一两 甘草一两(炙)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,去上沫,纳诸药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  • 【乾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】乾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
    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32. 下利,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,令自愈。

33. 下利,脉数,有微热。汗出者,为欲愈。脉紧者,为未解。

34. 下利,手足厥逆,无脉者,灸之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,死。少阴负趺阳者,为顺也。

35. 下利,寸脉反浮数,尺中自涩者,必圊脓血,柏叶阿胶汤主之。

  • 【柏叶阿胶汤方】柏叶三两 阿胶二两 乾姜二两(炮) 牡丹(三两)
    上四味,以水三升,先煮三味,取二升,去滓,纳胶烊消,温服一升,日再服。

36. 下利清 ,不可攻表,汗出必胀满。

37. 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。脉大者,为未止。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
38. 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。下利清 者,必郁冒。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。

39. 下利,脉数而渴者,令自愈。设不差,必圊脓血,以有热故也。

40. 下利後,脉绝,手足厥冷。 时,脉还,手足温者,生。脉不还者,死。

41. 伤寒,下利,日十馀行,脉反实者,死。

42. 下利清 ,里寒外热,汗出而厥者,通脉四逆汤主之。

  • 【通脉四逆汤方】甘草二两(炙) 附子大者一枚(生用) 乾姜三两 人参二两
    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,其脉出者愈。

43. 热利,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。

  • 【白头翁汤方】白头翁二两 黄柏 黄连 秦皮各三两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不愈,更服一升。

44. 下利,其人虚极者,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。

  • 【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方】白头翁二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
    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纳胶烊消,分温三服。

45. 下利,腹胀满,身体疼痛者,先温其里,乃攻其表。温里宜四逆汤,攻表宜桂枝汤。

  • 【桂枝汤方】桂枝三两(去皮)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劈)
    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须臾啜热粥一升,以助药力,如不差,再服,馀如将息禁忌法。

46. 下利欲饮水者,以有热故也,白头翁汤主之。

47. 下利谵语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气汤。

  • 【小承气汤方】大黄四两(酒洗) 枳实三枚(炙) 厚朴二两(去皮尖)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二味,取一升二合,去滓,纳大黄,再煮一二沸,去滓,分温二服,一服谵语止,若更衣者,停後服,不尔,尽服之。

48. 下利後,更烦,按之心下濡者,为虚烦也,宜栀子豉汤。

  • 【栀子鼓汤方】栀子十四枚(劈) 香鼓四合(绵裹)
    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栀子,取二升,纳鼓,更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再服,一服得吐,止後服。

49. 下利,腹痛,若胸痛者,紫参汤主之。

  • 【紫参汤方】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
    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紫参,取二升,纳甘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50. 气利,诃黎勒散主之。

  • 【诃黎勒散方】诃黎勒十枚(煨)
    上一味为散,粥饮和,顿服之。

51. 呕家,有痈脓者,不可治呕,脓尽自愈。

52. 呕而胸满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

  • 【吴茱萸汤方】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(劈) 生姜六两(切)
    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
53. 乾呕,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(方在前)

54. 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

  • 【小柴胡汤方】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(炙) 半夏半升(洗) 生姜三两(切)大枣十二枚(劈)
    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更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55. 呕而脉弱,小便复利,身有微热,见厥者,难治,四逆汤主之。

56. 乾呕,吐逆,吐涎沫,半夏乾姜散主之。

  • 【半夏乾姜散方】半夏 乾姜 各等分
    上二味,杵为散,取方寸匙,浆水一升半,煮取七合,顿服之。

57. 伤寒,大吐,大下之,极虚,复极汗者,以其人外气怫郁,复与之水,以发其汗,因得哕,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,故也。

58. 伤寒,哕而腹满,视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则愈。

59.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,似呕不呕,似哕不哕,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,生姜半夏汤主之。

  • 【生姜半夏汤方】生姜一斤 半夏半升
    上二味,以水三升,先煮半夏,取二升,纳生姜汁,煮取一升,去滓,小冷,分四服,日三夜一。呕止,停後服。

60. 乾呕,哕,若手足厥者,橘皮汤主之。

  • 【橘皮汤方】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
    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下咽即愈。

61. 哕逆,其人虚者,橘皮竹茹汤主之。

  • 【橘皮竹茹汤方】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
    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62. 诸呕,谷不得下者,小半夏汤主之。

  • 【小半夏汤方】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
    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温再服。

63. 便脓血,相传为病,此名疫利。其原,因於夏,而发於秋,热燥相搏,逐伤气血,流於肠间,其後乃重,脉洪变数,黄连茯苓汤主之。

  • 【黄连茯苓汤方】黄连二两 茯苓三两 阿胶一两半 芍药三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
    上六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五味,取三升,去滓,纳胶烊消,分温三服。若胸中热甚者,加黄连一两,合前成三两。腹满者,加厚朴二两。人虚者,加甘草二两。渴者,去半夏加栝蒌根二两。

64. 病人呕吐涎沫,心痛。若腹痛发作有时,其脉反洪大者,此虫之为病也,甘草粉蜜汤主之。

  • 【甘草粉蜜汤方】甘草二两 白粉一两(即铅粉) 蜜四两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甘草,取二升,去滓,纳粉蜜,搅令和,煎如薄粥,温服一升,差,止後服。

65. 厥阴病,脉弦而紧,弦则卫气不行,紧则不欲食,邪正相搏,即为寒疝。绕脐而痛,手足厥冷,是其候也。脉沉紧者,大乌头煎主之。

  • 【大乌头煎方】乌头大者五枚(熬去皮)
    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纳蜜二升,煎令水气尽,取二升,强人服七合,弱人服五合,不差,明日更服。

66. 寒疝,腹中痛,若脇痛里急者,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。

  • 【当归生姜羊肉汤方】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
    上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寒多者,加生姜成一斤。痛多而呕者,加橘皮二两,白术一两。加生姜者,亦加水五升,煮取三升二合,分温三服。

67. 寒疝,腹中痛,手足不仁。若逆冷,若身疼痛,灸、刺、诸药不能治者,乌头桂枝汤主之。

  • 【乌头桂枝汤方】乌头五枚
    上一味,以蜜两升,煮减半,去滓,以桂枝汤五合解之,令得一升,初服二合,不知即服三合,又不知加至五合。其知者,如醉状。得吐者,为中病。

68. 病人睾丸偏有大小,时有上下,此为狐疝,宜先刺足厥阴之俞,後与蜘蛛散。

  • 【蜘蛛散方】蜘蛛十四枚(熬) 桂枝一两
    上二味为散,以白饮和服方寸匙,日再服,蜜丸亦可。

69. 寸口脉浮而迟,浮则为虚,迟则为劳,虚则卫气不足,劳则荣气竭。

70. 趺阳脉浮而数,浮则为气,数则消谷而大坚,气盛则溲数,溲数则坚,坚数相搏,即为消渴。

71. 消渴,小便多,饮一斗,小便亦一斗者,肾气丸主之。

  • 【肾气丸方】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牡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一枚(炮)
    上八味,未之,练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酒下十五丸,渐加至二十五丸,日再服,白饮下亦可。

72. 消渴,脉浮有微热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
  • 【五苓散方】猪苓十八铢(去皮)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
    上五味,为未,以白饮和服方寸匙,日三服,多饮暖水,汗出愈。

73. 消渴,欲饮水,胃反而吐者,茯苓泽泻汤主之。

  • 【茯苓泽泻汤方】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
    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74. 消渴,欲得水,而食饮不休者,文蛤汤主之。

  • 【文蛤汤方】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
    上七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汗出即愈,若不汗,再服。

75. 小便痛闷,下如粟状,少腹弦急,痛引脐中,其名曰淋,此热结在下焦也,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。

  • 【小柴胡加茯苓汤方】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 生姜二两(切) 大枣十二枚(劈)茯苓四两
    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