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书经典 /

卷09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

1.问曰。病有太阳阳明。有正阳阳明。有少阳阳明。何谓也。答曰∶太阳阳明者。脾约是也。正阳阳明者。胃家实是也。少阳阳明者。发汗。利小便已。胃中燥烦实。大便难是也。

2.阳明之为病。胃家实是也。

3.问曰。何缘得阳明病。答曰。太阳病若发汗。若下。若利小便。此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因转属阳明。不更衣。内实。大便难者。此名阳明也。

4.问曰。阳明病外证云何。答曰。身热。汗自出。不恶寒。反恶热也。

5.问曰。病有得之一日。不发热而恶寒者。何也。答曰。虽得之一日。恶寒将自罢。即自汗出而恶热也。

6.问曰。恶寒何故自罢。答曰。阳明居中。主土也。万物所归。无所复传。始虽恶寒。二日自止。此为阳明病也。

7.本太阳病。初得病时发其汗。汗先出不彻。因转属阳明也。

8.伤寒发热。无汗。呕不能食。而反汗出  然者。是转属阳明也。

9.伤寒三日。阳明脉大者。此为不传也。

10.伤寒。脉浮而缓。手足自温者。是为系在太阴。太阴者。身当发黄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发黄。至七八日。大便鞕者。为阳明病也。

11.伤寒转属阳明者。其人 然微汗出也。

12.阳明中风。口苦。咽乾。腹满。微喘。发热。恶风。脉浮而缓。若下之。则腹满。小便难也。

13.阳明病若能食。名中风。不能食。名中寒。

14.阳明病。若中寒者。不能食。小便不利。手足 然汗出。此欲作固瘕。必大便初鞕後溏。所以然者。以胃中冷。水谷不别故也。

15.阳明病。初欲食。小便不利。大便自调。其人骨节疼。翕翕然如有热状。奄然发狂。 然汗出而解者。此水不胜谷气。与汗共并。脉小则愈。

16.阳明病。欲解时。从申至戌上。

17.阳明病。不能食。攻其热必哕。所以然者。其人本虚。胃中冷故也。

18.阳明病。脉迟。食难用饱。饱则微烦。头眩。必小便难。此欲作谷疸。虽下之。腹满如故。所以然者。脉迟故也。

19.阳明病。法多汗。反无汗。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。此以久虚故也。

20.阳明病。反无汗。而小便利。二三日呕而咳。手足厥者。必苦头痛。若不咳。不呕。手足不厥者。头不痛。

21.阳明病。但头眩。不恶寒。故能食。若咳者。其人必咽痛。不咳者。不咽痛。

22.阳明病。无汗。小便不利。心中懊憹者。身必发黄。

23.阳明病。被火。额上微汗出。而小便不利者。必发黄。

24.阳明病。脉浮而大者。必潮热。发作有时。但浮者。必自汗出。

25.阳明病。口燥。但欲漱水。不欲咽者。此必衄。

26.阳明病。本自汗出。医更重发汗。病以差。尚微烦不了了者。此必大便鞕故也。以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故令大便鞕。当问其小便日几行。若本小便日三四行。今日再行。则知大便不久必出。所以然者。以小便数少。津液当还入胃中。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
27.伤寒呕多。虽有阳明证。不可攻之。

28.阳明病。心下鞕满者。不可攻之。攻之。利遂不止者死。利止者愈。

29.阳明病。眼合色赤。不可攻之。攻之必发热。色黄者。小便不利也。

30.阳明病。不吐。不下。心烦者。可与调胃承气汤。

  • 【调胃承气汤方】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酒洗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二物至一升,去滓,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二沸,温顿服之。

31.阳明病。脉实。虽汗出。而不恶热者。其身必重。短气。腹满而喘。有潮热者。此外欲解可攻里也。手足 然汗出者。此大便已鞕也。大承气汤主之。若汗多。微发热恶寒者。外未解也。其热不潮者。未可与承气汤。若腹大满不通者。可与小承气汤。微和胃气。勿令大泄下。

  • 【大承气汤方】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
    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纳大黄,更煮取二升,去滓,纳芒硝,更上微火一两沸,分温再服,得下馀勿服。
  • 【小承气汤方】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炙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分温再服,初服更衣者,停後服,不尔者,尽饮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