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问曰。病有脏结。有结胸。其状何如。师曰。寸脉浮。关脉小细沉紧者。名曰脏结也。按之痛。寸脉浮。关脉沉。名曰结胸也。
2.何谓脏结。师曰。脏结者。五脏各具。寒热攸分。宜求血分。虽有气结。皆血为之。假令肝脏结。则两脇痛而呕。脉沉弦而结者。宜吴茱萸汤。若发热不呕者。此为实。脉当沉弦而急。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。
3.心脏结。则心中痛。或在心下郁郁不乐。脉大而涩。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主之。若心中热痛而烦。脉大而弦急者。此为实也。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主之。
4.肺脏结。胸中闭塞。喘。咳。善悲。脉短而涩。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主之。若咳而唾血。胸中痛。此为实。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主之。
5.脾脏结。腹中满痛。按之如覆杯。甚则腹大而坚。脉沉而紧。白术枳实桃仁乾姜汤主之。若腹中胀痛。不可按。大便初溏後鞕。转失气者。此为实。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。
6.肾脏结。少腹鞕。隐隐痛。按之如有核。小便乍清乍浊。脉沉细而结。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。若小腹急痛。小便赤数者。此为实。宜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。
7.脏结。无阳证。不往来寒热。其人反静。舌上苔滑者。不可攻也。饮食如故。时时下利。舌上白苔滑者。为难治。
8.何谓结胸。师曰。病发於阳而反下之。热入於里。因作结胸。病发於阴。而早下之。因作痞。所以成结胸者。误下故也。
9.结胸病。头项强。如柔痉状者。下之则和。宜大陷胸丸。
10.结胸证。其脉浮大者。不可下。下之则死。
11.结胸证悉具。烦躁者。亦死。
12.太阳病。脉浮而动数。浮则为风。数则为热。动则为痛。头痛发热。微盗汗出。而反恶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医反下之。动数变迟。膈内拒痛。胃中空虚。客气动膈。短气。躁烦。心中懊憹。阳气内陷。心下因鞕。则为结胸。大陷胸汤主之。若不结胸。但头汗出。馀处无汗。剂颈而还。小便不利。身必发黄。五苓散主之。
13.伤寒六七日。结胸热实。脉沉紧而实。心下痛。按之石鞕者。大陷胸汤主之。(方见前)
14.伤寒十馀日。热结在里。复往来寒热者。与大柴胡汤。
15.但结胸无大热者。此为水结在胸肋也。但头微汗出者。大陷胸汤主之。(方见前)
16.太阳病。重发汗。而复下之。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。日晡所小有潮热。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。大陷胸汤主之。(方见前)
17.小结胸病。正在心下。按之则痛。脉浮滑者。小陷胸汤主之。
18.太阳病。二三日。不能卧。但欲起。心下必结。脉微弱者。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。若利止。必作结胸。未止者。此作协热利也。
19.太阳病。下之後。其脉促。不结胸者。此为欲解也。脉浮者。必结胸。脉紧者。必咽痛。脉弦者。必两脇拘急。脉细数者。头痛未止。脉沉紧者。必欲呕。脉沉滑者。协热利。脉浮滑者。必下血。
20.病在阳。应以汗解之。反以冷水 之。若灌之。其热被劫不得去。弥更益烦。肉上粟起。意欲饮水。反不渴者。服文蛤散。若不差者。与五苓散。寒实结胸。无热证者。与三物小陷胸汤。白散亦可服。(五苓散小陷胸汤方俱见前)
21.太阳与少阳并病。头项强痛。或眩冒。时如结胸。心下痞鞕者。当刺大椎第一间。肺俞。肝俞。慎不可发汗。发汗则讝语。脉弦大。五日讝语不止。当刺期门。
22.妇人中风。发热恶风。经水适来。得之七八日。热除而脉迟身凉。胸脇下满。如结胸状。讝语者。此为热入血室也。当刺期门。随其实而泻之。
23.妇人中风。七八日。续得寒热。发作有时。经水适断者。此为热入血室。其血必结。故使如疟状。小柴胡汤主之。
24.妇人伤寒发热。经水适来。昼日明了。暮则讝语。如见鬼状者。此为热入血室。无犯胃气及上二焦。必自愈。
25.伤寒六七日。发热微恶寒。支节烦疼。微呕。心下支结。外证未去者。柴胡桂枝汤主之。
26.伤寒五六日。已发汗而复下之。胸脇满。微结。小便不利。渴而不呕。但头汗出。往来寒热。心烦者。此为未解也。柴胡桂枝乾姜汤主之。
27.伤寒五六日。头汗出。微恶寒。手足冷。心下满。口不欲食。大便鞕。脉细者。此为阳微结。必有表复有里也。脉沉者。亦在里也。汗出为阳微。假令纯阴结。不得复有外证。悉入在里。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。脉虽沉细。不得为少阴病。所以然者。阴不得有汗。今头汗出。故知非少阴也。可与小柴胡汤。设不了了者。得屎而解。(小柴胡汤见前)
28.伤寒五六日。呕而发热者。柴胡汤证具。而以他药下之。柴胡证仍在者。复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之。不为逆。必蒸蒸而振。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鞕痛者。此为结胸也。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。此为痞。柴胡不中与之。宜半夏泻心汤。(大陷胸汤见前)
29.太阳少阳并病。而反下之。成结胸。心下必鞕。若下利不止。水浆不下。其人必烦。
30.脉浮而紧。而复下之。紧反入里。则作痞。按之自濡。但气痞耳。小青龙汤主之。
31.太阳中风。下利。呕逆。表解者。乃可攻之。若其人漐漐汗出。发作有时。头痛。心下痞满。引脇下痛。乾呕短气。汗出不恶寒者。此表解里未和也。十枣汤主之。
32.太阳病。医发汗。遂发热恶寒。因复下之。心下痞。表里俱虚。阴阳气并竭。无阳则阴独。复加烧针。因胸烦。面色青黄。肤瞤者。难治。今色微黄。手足温者易愈。
33.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脉关上浮大者。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。
34.心下痞。而复恶寒者。附子泻心汤主之。
35.本以下之。故心下痞。与泻心汤。痞不解。其人渴。而口燥烦。小便不利者。五苓散主之。(方见前)
36.伤寒。汗出。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鞕。乾噫食臭。脇下有水气。腹中雷鸣。下利者。生姜泻心汤主之。
37.伤寒中风。医反下之。其人下利。日数十行。谷不化。腹中雷鸣。心下痞鞕而满。乾呕。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。谓病不尽。复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。但以胃中虚。客气上逆。故使鞕也。甘草泻心汤主之。
38.伤寒。服汤药下之。利不止。心下痞鞕。服泻心汤不已。复以他药下之。利益甚。医以理中与之。利仍不止。理中者。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故也。赤石脂禹馀粮汤主之。复不止者。当利其小便。
39.伤寒吐下後。发汗。虚烦。脉甚微。八九日。心下痞鞕。脇下痛。气上冲咽喉。眩冒。经脉动惕者。久而成痿。
40.伤寒。发汗。若吐。若下。解後。心下痞鞕。噫气不除者。旋覆代赭汤主之。
41.太阳病。外证未除。而数下之。遂协热而利。利下不止。心下痞鞕。表里不解者。桂枝人参汤主之。
42.伤寒。大下後。复发汗。心下痞。恶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当先解表。後攻其痞。解表宜桂枝汤。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。(方见前)
43.伤寒发热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鞕。呕吐而不利者。大柴胡汤主之。(方见前)
44.病如桂枝证。头不痛。项不强。寸脉微浮。胸中痞鞕。气上咽喉。不得息者。此为胸有寒也。当吐之。宜瓜蒂散。
45.病脇下素有痞。连在脐旁。痛引少腹。入阴筋者。此名脏结。死。
46.伤寒。若吐。若下後。七八日不解。热结在里。表里俱热。时时恶风。大渴。舌上乾燥而烦。欲饮水数升者。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47.伤寒。无大热。口燥渴。心烦。背微恶寒者。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(方见前)
48.伤寒。脉浮。发热。无汗。其表不解。当发汗。不可与白虎汤。渴欲饮。无表证者。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(方见前)
49.太阳少阳并病。心下鞕。颈项强而眩者。当刺大椎。肺俞。肝俞。慎不可下也。下之则痉。
50.太阳少阳合病。自下利者。与黄芩汤。若呕者。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。
51.伤寒。胸中有热。胃中有邪气。腹中痛。欲呕者。黄连汤主之。
52.伤寒。脉浮滑。此以里有热。表无寒也。白虎汤主之。
53.伤寒脉结促。心动悸者。炙甘草汤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