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問曰。病有臟結。有結胸。其狀何如。師曰。寸脈浮。關脈小細沉緊者。名曰臟結也。按之痛。寸脈浮。關脈沉。名曰結胸也。
2.何謂臟結。師曰。臟結者。五臟各具。寒熱攸分。宜求血分。雖有氣結。皆血為之。假令肝臟結。則兩脇痛而嘔。脈沉弦而結者。宜吳茱萸湯。若發熱不嘔者。此為實。脈當沉弦而急。桂枝當歸牡丹皮桃仁枳實湯主之。
3.心臟結。則心中痛。或在心下鬱鬱不樂。脈大而濇。連翹阿膠半夏赤小豆湯主之。若心中熱痛而煩。脈大而弦急者。此為實也。黃連阿膠半夏桃仁茯苓湯主之。
4.肺臟結。胸中閉塞。喘。咳。善悲。脈短而濇。百合貝母茯苓桔梗湯主之。若咳而唾血。胸中痛。此為實。葶藶栝蔞桔梗牡丹湯主之。
5.脾臟結。腹中滿痛。按之如覆杯。甚則腹大而堅。脈沉而緊。白朮枳實桃仁乾薑湯主之。若腹中脹痛。不可按。大便初溏後鞕。轉失氣者。此為實。大黃厚朴枳實半夏甘草湯主之。
6.腎臟結。少腹鞕。隱隱痛。按之如有核。小便乍清乍濁。脈沉細而結。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若小腹急痛。小便赤數者。此為實。宜桂枝茯苓枳實芍藥甘草湯。
7.臟結。無陽證。不往來寒熱。其人反靜。舌上苔滑者。不可攻也。飲食如故。時時下利。舌上白苔滑者。為難治。
8.何謂結胸。師曰。病發於陽而反下之。熱入於裏。因作結胸。病發於陰。而早下之。因作痞。所以成結胸者。誤下故也。
9.結胸病。頭項強。如柔痙狀者。下之則和。宜大陷胸丸。
10.結胸證。其脈浮大者。不可下。下之則死。
11.結胸證悉具。煩躁者。亦死。
12.太陽病。脈浮而動數。浮則為風。數則為熱。動則為痛。頭痛發熱。微盜汗出。而反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。動數變遲。膈內拒痛。胃中空虛。客氣動膈。短氣。躁煩。心中懊憹。陽氣內陷。心下因鞕。則為結胸。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。但頭汗出。餘處無汗。劑頸而還。小便不利。身必發黃。五苓散主之。
13.傷寒六七日。結胸熱實。脈沉緊而實。心下痛。按之石鞕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(方見前)
14.傷寒十餘日。熱結在裏。復往來寒熱者。與大柴胡湯。
15.但結胸無大熱者。此為水結在胸肋也。但頭微汗出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(方見前)
16.太陽病。重發汗。而復下之。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。日晡所小有潮熱。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。大陷胸湯主之。(方見前)
17.小結胸病。正在心下。按之則痛。脈浮滑者。小陷胸湯主之。
18.太陽病。二三日。不能臥。但欲起。心下必結。脈微弱者。此本有寒分也。反下之。若利止。必作結胸。未止者。此作協熱利也。
19.太陽病。下之後。其脈促。不結胸者。此為欲解也。脈浮者。必結胸。脈緊者。必咽痛。脈弦者。必兩脇拘急。脈細數者。頭痛未止。脈沉緊者。必欲嘔。脈沉滑者。協熱利。脈浮滑者。必下血。
20.病在陽。應以汗解之。反以冷水潠之。若灌之。其熱被劫不得去。彌更益煩。肉上粟起。意欲飲水。反不渴者。服文蛤散。若不差者。與五苓散。寒實結胸。無熱證者。與三物小陷胸湯。白散亦可服。(五苓散小陷胸湯方俱見前)
21.太陽與少陽並病。頭項強痛。或眩冒。時如結胸。心下痞鞕者。當刺大椎第一間。肺俞。肝俞。慎不可發汗。發汗則讝語。脈弦大。五日讝語不止。當刺期門。
22.婦人中風。發熱惡風。經水適來。得之七八日。熱除而脈遲身涼。胸脇下滿。如結胸狀。讝語者。此為熱入血室也。當刺期門。隨其實而瀉之。
23.婦人中風。七八日。續得寒熱。發作有時。經水適斷者。此為熱入血室。其血必結。故使如瘧狀。小柴胡湯主之。
24.婦人傷寒發熱。經水適來。晝日明了。暮則讝語。如見鬼狀者。此為熱入血室。無犯胃氣及上二焦。必自愈。
25.傷寒六七日。發熱微惡寒。支節煩疼。微嘔。心下支結。外證未去者。柴胡桂枝湯主之。
26.傷寒五六日。已發汗而復下之。胸脇滿。微結。小便不利。渴而不嘔。但頭汗出。往來寒熱。心煩者。此為未解也。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。
27.傷寒五六日。頭汗出。微惡寒。手足冷。心下滿。口不欲食。大便鞕。脈細者。此為陽微結。必有表復有裏也。脈沉者。亦在裏也。汗出為陽微。假令純陰結。不得復有外證。悉入在裏。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。脈雖沉細。不得為少陰病。所以然者。陰不得有汗。今頭汗出。故知非少陰也。可與小柴胡湯。設不了了者。得屎而解。(小柴胡湯見前)
28.傷寒五六日。嘔而發熱者。柴胡湯證具。而以他藥下之。柴胡證仍在者。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。不為逆。必蒸蒸而振。卻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鞕痛者。此為結胸也。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。此為痞。柴胡不中與之。宜半夏瀉心湯。(大陷胸湯見前)
29.太陽少陽並病。而反下之。成結胸。心下必鞕。若下利不止。水漿不下。其人必煩。
30.脈浮而緊。而復下之。緊反入裏。則作痞。按之自濡。但氣痞耳。小青龍湯主之。
31.太陽中風。下利。嘔逆。表解者。乃可攻之。若其人漐漐汗出。發作有時。頭痛。心下痞滿。引脇下痛。乾嘔短氣。汗出不惡寒者。此表解裏未和也。十棗湯主之。
32.太陽病。醫發汗。遂發熱惡寒。因復下之。心下痞。表裏俱虛。陰陽氣並竭。無陽則陰獨。復加燒針。因胸煩。面色青黃。膚瞤者。難治。今色微黃。手足溫者易愈。
33.心下痞。按之濡。其脈關上浮大者。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主之。
34.心下痞。而復惡寒者。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35.本以下之。故心下痞。與瀉心湯。痞不解。其人渴。而口燥煩。小便不利者。五苓散主之。(方見前)
36.傷寒。汗出。解之後。胃中不和。心下痞鞕。乾噫食臭。脇下有水氣。腹中雷鳴。下利者。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37.傷寒中風。醫反下之。其人下利。日數十行。穀不化。腹中雷鳴。心下痞鞕而滿。乾嘔。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。謂病不盡。復下之。其痞益甚。此非結熱。但以胃中虛。客氣上逆。故使鞕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38.傷寒。服湯藥下之。利不止。心下痞鞕。服瀉心湯不已。復以他藥下之。利益甚。醫以理中與之。利仍不止。理中者。理中焦。此利在下焦故也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復不止者。當利其小便。
39.傷寒吐下後。發汗。虛煩。脈甚微。八九日。心下痞鞕。脇下痛。氣上衝咽喉。眩冒。經脈動惕者。久而成痿。
40.傷寒。發汗。若吐。若下。解後。心下痞鞕。噫氣不除者。旋覆代赭湯主之。
41.太陽病。外證未除。而數下之。遂協熱而利。利下不止。心下痞鞕。表裏不解者。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42.傷寒。大下後。復發汗。心下痞。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。當先解表。後攻其痞。解表宜桂枝湯。攻痞宜大黃黃連黃芩瀉心湯。(方見前)
43.傷寒發熱。汗出不解。心下痞鞕。嘔吐而不利者。大柴胡湯主之。(方見前)
44.病如桂枝證。頭不痛。項不強。寸脈微浮。胸中痞鞕。氣上咽喉。不得息者。此為胸有寒也。當吐之。宜瓜蒂散。
45.病脇下素有痞。連在臍旁。痛引少腹。入陰筋者。此名臟結。死。
46.傷寒。若吐。若下後。七八日不解。熱結在裏。表裏俱熱。時時惡風。大渴。舌上乾燥而煩。欲飲水數升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47.傷寒。無大熱。口燥渴。心煩。背微惡寒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方見前)
48.傷寒。脈浮。發熱。無汗。其表不解。當發汗。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。無表證者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(方見前)
49.太陽少陽並病。心下鞕。頸項強而眩者。當刺大椎。肺俞。肝俞。慎不可下也。下之則痙。
50.太陽少陽合病。自下利者。與黃芩湯。若嘔者。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51.傷寒。胸中有熱。胃中有邪氣。腹中痛。欲嘔者。黃連湯主之。
52.傷寒。脈浮滑。此以裏有熱。表無寒也。白虎湯主之。
53.傷寒脈結促。心動悸者。炙甘草湯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