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書經典 /

卷09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
1.問曰。病有太陽陽明。有正陽陽明。有少陽陽明。何謂也。答曰:太陽陽明者。脾約是也。正陽陽明者。胃家實是也。少陽陽明者。發汗。利小便已。胃中燥煩實。大便難是也。

2.陽明之為病。胃家實是也。

3.問曰。何緣得陽明病。答曰。太陽病若發汗。若下。若利小便。此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因轉屬陽明。不更衣。內實。大便難者。此名陽明也。

4.問曰。陽明病外證云何。答曰。身熱。汗自出。不惡寒。反惡熱也。

5.問曰。病有得之一日。不發熱而惡寒者。何也。答曰。雖得之一日。惡寒將自罷。即自汗出而惡熱也。

6.問曰。惡寒何故自罷。答曰。陽明居中。主土也。萬物所歸。無所復傳。始雖惡寒。二日自止。此為陽明病也。

7.本太陽病。初得病時發其汗。汗先出不徹。因轉屬陽明也。

8.傷寒發熱。無汗。嘔不能食。而反汗出濈濈然者。是轉屬陽明也。

9.傷寒三日。陽明脈大者。此為不傳也。

10.傷寒。脈浮而緩。手足自溫者。是為繫在太陰。太陰者。身當發黃。若小便自利者。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。大便鞕者。為陽明病也。

11.傷寒轉屬陽明者。其人濈然微汗出也。

12.陽明中風。口苦。咽乾。腹滿。微喘。發熱。惡風。脈浮而緩。若下之。則腹滿。小便難也。

13.陽明病若能食。名中風。不能食。名中寒。

14.陽明病。若中寒者。不能食。小便不利。手足濈然汗出。此欲作固瘕。必大便初鞕後溏。所以然者。以胃中冷。水穀不別故也。

15.陽明病。初欲食。小便不利。大便自調。其人骨節疼。翕翕然如有熱狀。奄然發狂。濈然汗出而解者。此水不勝穀氣。與汗共並。脈小則愈。

16.陽明病。欲解時。從申至戌上。

17.陽明病。不能食。攻其熱必噦。所以然者。其人本虛。胃中冷故也。

18.陽明病。脈遲。食難用飽。飽則微煩。頭眩。必小便難。此欲作穀疸。雖下之。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。脈遲故也。

19.陽明病。法多汗。反無汗。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。此以久虛故也。

20.陽明病。反無汗。而小便利。二三日嘔而咳。手足厥者。必苦頭痛。若不咳。不嘔。手足不厥者。頭不痛。

21.陽明病。但頭眩。不惡寒。故能食。若咳者。其人必咽痛。不咳者。不咽痛。

22.陽明病。無汗。小便不利。心中懊憹者。身必發黃。

23.陽明病。被火。額上微汗出。而小便不利者。必發黃。

24.陽明病。脈浮而大者。必潮熱。發作有時。但浮者。必自汗出。

25.陽明病。口燥。但欲漱水。不欲嚥者。此必衄。

26.陽明病。本自汗出。醫更重發汗。病以差。尚微煩不了了者。此必大便鞕故也。以亡津液。胃中乾燥。故令大便鞕。當問其小便日幾行。若本小便日三四行。今日再行。則知大便不久必出。所以然者。以小便數少。津液當還入胃中。故知不久必大便也。

27.傷寒嘔多。雖有陽明證。不可攻之。

28.陽明病。心下鞕滿者。不可攻之。攻之。利遂不止者死。利止者愈。

29.陽明病。眼合色赤。不可攻之。攻之必發熱。色黃者。小便不利也。

30.陽明病。不吐。不下。心煩者。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
  • 【調胃承氣湯方】甘草二兩炙芒硝半斤大黃四兩酒洗
    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二物至一升,去滓,納芒硝,更上微火一二沸,溫頓服之。

31.陽明病。脈實。雖汗出。而不惡熱者。其身必重。短氣。腹滿而喘。有潮熱者。此外欲解可攻裏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。此大便已鞕也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。微發熱惡寒者。外未解也。其熱不潮者。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。可與小承氣湯。微和胃氣。勿令大泄下。

  • 【大承氣湯方】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
    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二物,取五升,去滓,納大黃,更煮取二升,去滓,納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餘勿服。
  • 【小承氣湯方】大黃四兩酒洗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炙
    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分溫再服,初服更衣者,停後服,不爾者,盡飲之。